20世纪60年代末,北方某省会城市“光字片”区居住着周姓一家,父亲周志刚在西南参加“大三线”建设,长子周秉义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第一批下乡知青,长女周蓉追随诗人丈夫远赴贵州乡村,周家只留下小弟周秉昆与周母相依为命。在五十年的岁月里周家人的命运与时代变迁交织在一起,周秉义大学毕业后从政,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中经历仕途沉浮;周蓉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却情路坎坷。周秉昆与美丽又不幸的女子郑娟相濡以沫,经历下岗的阵痛和“下海”的挑战,在平凡的岁月里扶持邻里亲友共同前进。一家人在完成各自人生使命的同时,也书写了一部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
人世间剧集评价
《人世间》恰如一江浩荡的生活流,在50年的蜿蜒曲折中写出了国家发展和老百姓生活的磅礴变迁,其中流淌的人与人之间的无限情义深深打动并温暖了观众的心,堪称一部当代中国的影像心灵史诗。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人世间》正是在这情、义与语之间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平衡,彰显了主题创作中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新高度[15]。(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副院长张斌评)
《人世间》中的周秉昆作为留守城市里的周家小儿,有缺点、自卑处,却默默承担照料老人的家庭重担和柴米油盐的日常琐碎,靠着正直坚守改变命运。不回避矛盾、不粉饰生活,即便人生实苦,仍洋溢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这就是现实生活中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想要为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生动的影像志,首先须解决好“为谁而写、又为谁而抒”的问题,现实题材作品尤为如此。尽管小人物身上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往往就是因为这些鲜明的时代烙印,赋予了他们较高的辨识度,从而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因此,现实题材剧作者不应忽视的,是凡夫俗子身上承载着的至善至美。只有将普通人作为作品的“主角”,关注其朴素的愿望、激烈的挣扎与人格的成长,才能把人民史诗诠释得更加有形有神[16]。(《光明日报》评)
《人世间》里,既有以周秉昆为代表的工人阶层,也有知识分子、官员和第一批下海到深圳的商人,正是这些人成就了中国近几十年来举世瞩目的发展。而《人世间》用细节、用故事、用情怀完成了一部有价值的百姓生活史,它向观众传达出一种观照现实的力量和温度,不论是对普通人的描摹和刻画,还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反思,都让观众产生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不少人评价,《人世间》里有50年历史纵深。它能让年轻的观众明白,现在的美好生活如何来之不易,亦能用抚慰人心的朴实力量,为更多在生活中奋斗的普通人带去慰藉和希望。以《人世间》为代表,价值观念和审美旨趣俱佳的严肃文学影视化作品,或将书写影视创作的新格局[17]。(《光明日报》评)
《人世间》以无处不在的细节真实为故事的艺术真实铺就了底色,但更值得讨论的是,电视剧通过叙事速度和重场戏的精心配置极大增强了电视剧的艺术吸引力。这种通过叙事速度调控叙事表达,不断造成精彩段落的艺术手段是非常高妙的,需要大胆的艺术构思和娴熟的影像叙事技巧,当然也少不了演员高质量的表演。也正因为如此,《人世间》在对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表达中才韵味深长,极富情感张力和价值感染力,也就能避免观众的“倍速观看”[18]。(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副院长张斌评)
《人世间》以“让观者看过往的故事,想当下的心事、发自己的心声”的创作理念,成功对接年轻观众的频率。主人公周秉昆与当下正处于成长期的年轻人拥有很多相通之处。他小毛病一堆,守着自家小日子,对未来很迷茫,却能在生活洗礼中逐渐找到奋斗方向——“为了让我爹我妈满意我”“养心智(让父母引以为傲)和养口体(伺候父母衣食住行),这俩活儿我全包了”。父辈普通青年与命运对抗、在风雨中成长的故事,为年轻观众提供了一次人生预演的机会,让他们在周秉昆的人物弧光中看到“每一步稳扎稳打的脚印和汗水”,理解“由努力换来的成长变化,永远不会蒙尘”[22]。(《光明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