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是什么专业 环境设计的培养模式是什么样的?

2022-06-05 16:26:51

环境设计专业是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是设计学类,是一门实用艺术。这个专业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问题。环境设计专业是最有潜力的专业,不仅就业市场广阔,而且从业人员的待遇很高。

01

环境设计专业是艺术学设计类中的基础专业之一,这个专业具有很强的集成性和综合性品质特征,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这是一种新兴的艺术设计门类,它所包含的学科很广泛。

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方式和环境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对从事室内外环境设计的人才需求也增大了,环境设计专业的就业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而且从业人员的待遇越来越高。

03

因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就业面很广,有室内设计,室外设计,园林设计,街道设计等等。凡是涉及到环境艺术类的都可以胜任,学环境设计专业不愁就业。

04

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有,建筑与景观设计,空间与环境设计,环境与社会,环境设计技术与方法等。环境艺术专业就业面广,环境设计专业有前途,毕业以后可以从事室内设计师,设计师助理等工作。

培养模式

递进式校企合作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根据学生本科四个年级阶段划分,即一年级的艺术基础与行业导入课,注重培养艺术素养,了解行业文化;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安排行业专家进课堂;三年级的专业核心课,推进项目进课堂;四年级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开展实战性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以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条纵线为导向,同步跟进校企合作。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艺术造型基础与艺术理论、专业设计基础与表达、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工作室导师制课程,形成梯度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一年级的行业系列讲座、二年级的古民居考察与测绘、三年级的专业实践、四年级的综合性实践、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整个过程采用校企“双导师”制度。

(二)教学组织与校企合作形式的变化

一年级的艺术基础与行业导入课:“行业系列讲座”是行业、产业、企业、职业文化的普识教育,针对整个学科,邀请设计一线专家来校做讲座。要求学生听讲座,并撰写日志与报告,由各班专业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整合专业基础课,来强化课程间的联系性。按课程聘请行业专家进课堂,参与教学,为学生讲授行业规范、知识结构与技能需求,将行业设计要求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为今后的实际项目设计做准备。三年级的专业核心课:已经掌握专业技能与表达能力的三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需求选择教师工作室,打破原来的班级建制。教师工作室结合核心课程模块群,紧密对接三至四个设计机构,将合作单位的实际项目带入课堂,以校方教师为主,企业方专家为辅,展开实际项目的设计,将行业需求与规范贯穿在专业的设计与表达中。四年级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学生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群的设计锻炼后,在三年级第二学期选择导师制课程,进入校企合作单位,参与实际项目的专项设计任务。

(三)学生成绩评定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采取行业专家参与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与考核的机制。一方面推进校企紧密性合作;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进企业学习实践的约束,使学生认真对待实习机会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展开。一方面推进校企紧密性合作;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进企业学习实践的约束,使学生认真对待实习机会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展开。校企合作考核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为专家参与课程但不评分,如专家系列讲座与专家进课堂,由于教学形式为分散性、广泛性,所以不参与评分;第二种为专家进课堂参与教学并一起评分,在进入核心课程、导师制课程和综合性实践中,以项目进课堂的形式进行,专家评分占50%;第三种为专家全程指导直接评分,在毕业设计、实习中,学生以实战项目进行,实现设计服务于一体,成绩评定按毕业设计评分标准进行。

基于“课题制”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

划分课程群,组建课程群体系。课程群按照“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的递阶控制的方式进行。一年级以设计基础与空间基础为主题课群程,二年级以空间环境下的造物为主题课程群,三年级以空间环境的行为为主题课题群,四年级以空间环境系统设计为主题课程群。在具体课程建设中,从新的要求出发进行学科交叉、国际前沿动态、内容优化重组,但同时体现学科的继承性。重视现代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等对环境设计影响,重视环境设计中的设计管理、营销战略,在课程体系中突出现代技术与新兴课程。密切联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应用性课程建设。

(二)引入“课题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学生为本,以专业方向课程、实验室工作室、实习基地为依托,以社会热点课题、设计竞赛、教师科研等为媒介和驱动力,在教师与课题组成员指导下,根据课程特征与内容来设定课题。每个课题中一般包含有一个或几个明确的设计任务。在课题展开的不同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按设计方案、知识点讲授、阶段汇报的螺旋迭代进行教学递进,系统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在课题中对课程内容即学即用。整合社会、企业、学院资源,以“课题制”教学为主线,打破传统课堂单一教学模式,将课堂、工作室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三者密切结合,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短期课题可由课程实施,长期课题可由工作室、实验室实施,企业即时项目可在实践基地参与实施,工作室与实践基地完成的课题成果又可带回课堂补充教学,以此形成灵活机动、实施便捷、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设课程控制体系

课题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再实施阶段性控制手段对教学中各个环节和课题实施过程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评价对象,如教学计划、课题进度、学习内容、课题实施等存在的问题,衡量教学与课题实施的成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课程内容和课题任务交流解析和辅导,并对教学阶段控制进行记录。学生最终学习评价是由过程控制评价与结课评价综合评定。建立一个及时的信息反馈调节的系统,使教学保持稳定状态,打破现状及时修订新的现实目标和课堂管控标准,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和具有针对性。

(四)积极推进“2+2”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引入国外优质课题资源

为适应全球一体化设计人才需求,环境设计系与国外高校开展“2+2”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大胆吸收与借鉴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促进国内师生专业交流与学习。紧密围绕“课题制”教学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设计教学成果与课题进入课堂进行分析、演练与实践。

基于社会资源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的“3+1”模式

该模式是对大学本科四年学习的宏观规划,是一个粗线条的时间划分,即三年的基础与理论学习,一年的实践与应用研究,此模式奠定了以下模式展开的基础。

(二)宏观认知专业与行业的新生研讨模式

以大一第一堂新生研讨课为核心,展开了新生研讨模式。新生研讨模式通过教授领衔,建立新生与教授的沟通渠道。除课堂讲授之外,对典型的实际项目邀请其设计师进行现场分析讲解,使学生直观认识将要从事的专业。新生研讨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

(三)课程顾问模式

以学校在职教师和教学大纲为基础,对条件成熟的主干课程设立课程顾问制,聘请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且在相同领域进行过深入研究的优秀职业设计师作为课程顾问,并颁发课程顾问证书。学校在职教师在完成了基本的知识传授与课题布置之后,课程顾问对课程起案例补充与问题引导的作用。课程顾问将自己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从项目运作的视角加以分析讲解,与在职教师一道对学生的思路与草案进行引导与点评。

(四)课外研究模式

通过参与各类课外设计论坛,让学生一睹明星设计师的风采,聆听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树立学习的信心,明确奋斗的目标。

(五)实验室建设与技术研究模式

建设实验室保障学生直观感性认知、获取实验数据、制作加工模型等学习环节,为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展开与专业相关技术的研究奠定基础。

(六)毕业及后续发展模式

通过大四一年与设计机构、设计师的通力合作,围绕毕业设计展开实习与设计研究。学生毕业之后加盟该设计机构,按照熟悉的理念与方法,快速成长为该机构的中坚力量。以优质设计机构作为深度合作平台,将设计研究型人才的成长规划由在校学习延伸至毕业之后工作的最初数年。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尽可能地保证设计人员的成长道路连续顺畅,实现设计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缩短设计人员成长所需的时间。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