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的下一句是十场秋雨穿上棉,是一句中国古代谚语,意思是,一场又一场的秋雨后会越来越冷,十场秋雨后就要穿上棉袄了。
我国民间流传着“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谚语,其中有没有科学道理呢?气象专家对此作了解释。专家解释说,春季,由于北半球太阳的照射逐渐增强,太平洋上的暖空气随着向西北伸展。当暖空气向北挺进,并在北方冷空气边界是滑升时就产生了雨。在滑升过程中,它同时将冷空气向北排挤。其结果,往往暖空气占领了原来被冷空气盘据的地面,因此在暖空气到来以前,这些地方往往先要下一场春雨。
“一场春雨一场暖”的感觉就是这个缘故。一个地方下过雨后,受暖空气控制,天气转暖,以后如冷空气向南反扑又会下雨。当冷空气前锋过去以后,这个地方受冷空气控制,暂时出现一二天比较冷的天气。但过不了几天,这团冷空气吸收到大量的太阳辐射热量,以及受到南方暖的地面的影响,使本身的气温升高,就会渐渐转变成暖空气了。因此人们总是感到,春天下过雨后,只要天气晴朗,一般总是暖洋洋的。
专家说,秋季,一股股的冷空气从西伯利亚和蒙古国南下进入中国大部分地区,当它和南方正在逐渐衰退的暖湿空气相遇后,形成了雨。一次次冷空气南下,常常造成一次次的降雨,并使当地的温度一次次降低。另外,这时太阳直射光线逐渐向南移动,照射在北半球的光和热一天天减少,这也有利于冷空气的增强和南下。几次冷空气南下后,当地的温度就显得很低了。这就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道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这句气象谚语表示,秋季是由夏到冬的过渡季节,在江淮地区的秋季则常常是冷暖气团交汇辐合的地区,每当北方冷空气南下,并在江淮一带与暖气团产生交汇,就会带来一场秋雨、一阵秋风,造成一次降温。气温也将变得一次比一次低,十场秋雨过后,大约就是秋尽冬始了,人们就要穿上棉衣防寒了。
天气类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指今年中秋节阴天,明年正月十五会下雪)。
重阳不下盼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
初一、十五天不好,这月晴天一定少(指农历)。
初一阴,初二下,初三初四直"拉拉"(直"拉拉"为继续下雨)。
东绛(虹)呼噜,西绛雨(呼噜指打雷不下雨)。
缸穿罗裙山戴帽,蚂蚁搬家蛇 铺道,
大雨将要到(缸为丰县农家装水的容器,一般缸外不会湿,湿为反潮现象,民间称穿罗裙)。
惊蛰闻雷果似泥(惊蛰节这天听到雷声,这年雨量大,丰县地高亢,将丰收)。
日落乌云接,明天把工歇(下雨)。
湿了老鸹毛,麦子水中捞(指农历四月十二若下雨,在麦收季节雨水多)。
十雾九晴。
天黄有雨。
天上乱搅云,地上下满盆;今天火烧云,明天晒死人(乱搅云指乌云翻滚。火烧云指晚霞满天)。
天上下"流流",地上摸泥鳅("流流指冰雹,若春天下冰雹,这一年雨水多,田地有水,可抓泥鳅)。
瓦块云,晒死人。
乌龙打霸,不阴就下(指夜晚看到一片云横穿银河,将为阴雨天)。
小暑起南风,绿豆似柴蓬(小暑这天刮南风,将天旱)。
星星挤眼,要下雨点。
夜晴无好天(指连续下雨,突然一天晚上晴了)。
雨吃绛(虹),下一丈;绛吃雨,下一指(指下雨的云把虹盖住,雨下的大,虹逐渐扩大,下雨的云退缩,雨下的小)。
雨从西南来,床下摸"各也"("各也"鱼类,指雨下的大)。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清晨起来,看看东南方向的阴晴,可预测全天天气;傍晚看看西北方向的阴晴,可预测次日的阴晴)。
早上烧霞,晌午沤麻(早晨出现彩霞,中午多会下雨。晌午指中午,麻为草本植物,茎皮纤维可做绳索、织布。沤麻就是将麻埋于泥中腐蚀)。
早雾晴,晚雾阴(早上起雾预示晴天,傍晚起雾预示着天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