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文化
鲁《春秋》:“贪吃,有之身,却吃人不吞,害了他的身体。”世代相传,青铜器上这种睁眼张嘴的花纹叫饕餮。到了殷商时期,这种纹饰是否也被称为饕餮已经无从考证。经过商周文化的历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不是随意点缀,而是有其深刻的含义;而且比礼仪用具更饕餮,虽然是供奉鬼神,或者也有求福饕餮的不祥双重愿望。
饕餮纹主要由面对动物的脸组成,左右对称;为了对称,抬身的时候一左一右。脸是一个自然对称的图形,任何一个民族对动物和人类的脸都有深刻的印象。因为面子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不仅高兴、生气、伤心、高兴的表情都流露在脸上,还有庄重、威武、善良、邪恶、阴险、神秘的态度。
饕餮纹,即以“山河奇物”为题材,但这些奇物都是渺茫而难以捉摸的。古代的工匠,不像文明盛世的画家,有“画好画鬼恶狗恶马”的巧妙手段。开始采用的手稿都忠于现实主义,逐渐被现实主义简化;因此,饕餮纹所取之物多为常见的鸟兽,或与人类相近。
饕餮纹以面纹为主,脚、身、尾为辅,雷纹为地纹。完整的主图案由冠、鼻、眼、眉、角、耳、口、牙组成。
商周青铜器的兽面纹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因而具有神秘而庄重的气氛。然而,对于这些神秘纹饰的具体含义却有不同的看法。青铜器是殷商先民“尊神”意识的体现,而周朝则发展为“尊天尊祖合法化”,形成了宗教、政权、民族权利三位一体。大多数学者认为,商周深圳生活网的统治者用青铜纹饰的“狰狞恐怖”来表达王权的“神秘威严”,以表达他们对政治权力、地位和财富的占有,令人望而生畏。奴隶主把他们所有的威严、意志、荣耀、幻想和希望都寄托在这些恐怖而狰狞的纹饰上。
用神力主宰事物。所以“能开导神”的巫师地位非常高,巫师阶层成为了最初的帝国统治阶级。祭祀是巫师的特权,也是与人神沟通、神圣化人类秩序的中心环节。巫师用青铜器上的动物与神灵交流,所以这些奇怪的动物图案代表着神秘和力量。
此外,裸兽面纹最原始的形态只是一对圆形的泡状奶钉,以显示兽面纹的眼睛,最早可以追溯到二里头文化,然后逐渐加上鼻、口、耳、眉,成为器官完整的兽面纹。眼睛是动物面部图案的主体。因为动物的脸型一般只有眼睛,应该起源于史前的眼睛崇拜。
史前彩陶上有一对对眼睛,玉石上有一对对眼睛。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既有标准的动物面部图案,也有简化形式的动物面部图案,即眼睛图案。根据唐惠生先生的研究,萨满教中的神也是太阳神,太阳神常被画成眼睛,因为在许多古代神话中,太阳被称为“天眼”。比如波罗蒙所教的太阳神,也叫“天眼”或“世界之眼”。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传统意义上的饕餮纹不仅是一种兽面纹,还属于神或太阳神。饕餮中对眼睛的强调,恰恰是对其作为太阳神光特征的描述。
饕餮纹最早出现在5000年前的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纹多见于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远在二里头夏文化青铜器上就有出现。
然而“饕餮粮”这个名字在古代并不存在,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命名的。最完美的饕餮面具高21.0厘米,现藏于美国西雅图图书馆。纹饰通常以鼻梁为中线,左右对称排列。
饕餮粮是什么意思?争议一直是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商周时期的饕餮图案有很多种,有的像龙、虎、牛、鹿、魈;其他的像鸟、凤凰和人。在装饰图案中,饕餮图案是最广为人知的老虎造型。
史料记载
《辞海》中记载:饕餮是“传说中的贪食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辞海》在解释饕字时说:饕即“贪,《汉书·礼乐志》:‘贪饕险’颜师古注:‘贪甚曰饕。’特指贪食。”
《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狠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改)。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神异经》所谓“《春秋》言”,即此。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宋罗泌《路史·蚩尤传》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说,殆亦饕餮。
《左传》谓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而《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玄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蚩尤姜姓,亦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传》),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相传饕餮是蚩尤败给炎黄二帝后被斩下的首级身首异处集怨气所化,有吞噬万物之能,被黄帝用轩辕剑所封印(喻剑上龙纹),并由狮族世代看守(守门石狮)。又《山海经·北次二经》所记“狍鸮”,郭璞注以为即《左传》之饕餮。
《神魔志异·异兽篇》:神州极南有恶兽,四目黑皮,长颈四足,性凶悍,极贪吃。行进迅疾若风,为祸一方。蛟龙水兽的一种,头有一对角,全生寒气围绕,多数呈青白色,长数十丈,性时而温和时而暴躁,腾空而起激起数丈水浪,威武无比。
《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述异经》说,饕餮指的是西南的三苗人,近人陈梦家则进一步说,饕餮就是蚩尤,而刘持平先生的《青铜器饕餮纹质疑》则认为是神农氏。 后民间盛有龙生九子之传说,明代的陆容和杨慎将饕餮列为龙九子之一,这已是一种附会了。陆容的《菽园杂记》中所记饕餮“性好水,故立桥所”,而杨慎的《升庵集》则记之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